• 环境监测造假(环境监测造假案例)
  • 2024-08-14

环境部约谈案例梳理都有什么地方?

1、“保证不被第二次约谈”是很多被约谈地方负责同志的表态和决心,但梳理生态环境部近年来的约谈案例发现,还是有一些地方先后两次被约谈,个别负责人任内两次被约谈。

2、从被督察地方报送情况看,河南边督边改问责达1015人,广东拘留环境违法人员162人,江苏处罚金额近4亿元。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于今年5月30日至6月7日陆续对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东、广西、云南、宁夏等10省(区)实施督察进驻。

3、由村级河长、塘(库)长牵头,按照“一村一清塘(库)”的要求,根据“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原则,通过清淤截污、生态修复、引水活水、水系连通,做到村庄内水塘、沟渠水质有明显提升,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并建立起长效管护机制,每个行政村至少打造一个以上会呼吸的生态塘、活水塘、景观塘。

4、汽车安全管理主要由美国运输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负责,汽车环保主要由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负责。当然,在汽车产品市场准入管理上,除了联邦政府一级管理外,美国各州政府也有相应的管理责任。 针对特斯拉“减配门”一事,尽管目前尚未有美国车主出来发声。

5、试用期访谈(含实习人员)的目的:了解新员工在试用期间对工作环境及设施是否适应?能否融入员工群体中去?对个人工作岗位适应及胜任程度如何?对公司的认识及公司培训后接收情况:执业心态及就业观念有什么看法。

河北通报多家企业环保数据造假,这背后反映了什么问题?

被通报企业助纣为虐,将环境保护置于脚下。此次被通报的企业,多为环保科技型公司,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并不生产有污染物质的产品,他们只是通过自身的系统或监测渠道,将本身有污染的企业洗白,使他们骗过环境保护部门的检查,这一行为,可以说比自身生产污染产品的企业,更为恶劣。

河北多家企业环保数据造假现象,基本都是对安装在本企业在线监测设备,采取拔掉监测网路、遮挡采样管,更有直接修改系统统计数据,调整为正常检测数值。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违法行为,也有检测设备提供商参与到其中来。

在此次督查中,部分工业企业仍存在超标排放、治污设施运行不正常等环境违法问题,环境保护“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临汾市委、市政府不敏感、不警醒,对过去存在的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未汲取教训,对可能出现的干预监测数据行为没有进行警示,导致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再次发生,且长时间没有得到制止。三是工作严重失察。

据《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07日 01 版)报道:日前,环保部发布对28个城市的督查通报,发现一些痼疾。其中,“花式造假”再次闯入视线,部分企业在监控设备和监测数据上动起了手脚,有的偷天换日,有的暗度陈仓,有的企图蒙混过关。

环保部为何会制定出台环境监测条例?

由于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和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多原因,导致不同部门同类环境监测数据不一致不可比,引发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

由于部门职责划分不明及环境监测事业本身的发展等诸多原因,环境监测的统一监督管理一直是整个环保工作的短板。《办法》从3个方面进行了规定: 一是统一标准。《办法》规定: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依法制定统一的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省级环保部门对国家环境监测技术标准和规范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根据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第七章的规定,各省级行政区的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门(简称环保部门)有权依据条例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确保条例在地方层面的执行和适应性。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即刻生效。

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全国环境监测条例的第六章规定了详细的报告制度。首要的报告方式是月报,以一事一报为主,逐步过渡到一事一报与定期定式相结合的方式,这增强了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在设有自动连续监测站的地区,日报制度也逐渐建立,每日按照统一格式报告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状况,确保信息的及时更新。

数据造假会判刑吗

例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的细则,如果有人冒充伪造货币的罪名,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加罚款;若情节特别恶劣,则可能最高处以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加上相应的罚金。

数据造假判刑:对故意伪造数据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据造假怎么判刑视情况而定。具体如下:行为人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在线数据进行删改、造假,后果严重的,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一般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其犯罪行为造成了特别严重后果的,则应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若统计数据造假严重到触犯刑法,将会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统计数据”。它指的是在统计工作过程中获取的所有反映国家经济状况及社会现象的数值信息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其它息。这些数据都是通过科学测量得出的结果,反映出客观实际的情况。

在刑事案件中,数据造假可能被视为犯罪行为,并受到刑事处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数据造假可能被视为欺诈、伪造、虚假陈述等罪行。在刑事判决中,数据造假可能被视为犯罪的情节严重程度和罪行的性质等因素。

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应当从重处罚。做假账一般是涉嫌逃税罪,金额在二十多万的属于数额巨大,对直接责任人可以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单位处以罚金。